從這裡開始是正文
歷史建築的保全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3月24日
利用歷史的城市建設、認定歷史性建築物
橫濱市將產生橫濱的魅力,作為景觀上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的建築物、土木產業遺址以及與之融為一體的工作物認定為“橫濱市認定歷史建築”,並進行保全。
被歷史建築認定的橋和隧道(12處)
凡例:
1.名稱2.所在地3.結構、規模
4.建築年代5.指定・認定6.設計・施工7.概要
- 東隧道
- 從保土谷區岩井町178地開始到岩井町318地為止
- 馬蹄形隧道
- 昭和5年(1930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2(2000)年11月”
土木學會選獎土木遺產“平成18(2006)年10月” - 設計:橫濱市施工:不明
- 震災復興之際,為了強化磯子、岡村、蒔田、大岡方面的供水,計畫和道路用隧道兼用。外觀表面在梁和托斯卡納式的柱子部貼上花崗岩,其他是法國積磚,明確了梁、柱子的構造設計,是一個優秀的設計。
- 浦舟水道橋
- 從南區浦舟2-33地處到中村町3-191地處
- 引腳耦合普拉特托拉斯橋
- 明治26年(1893年)作為舊西之橋架設
昭和2年(1927年)作為舊翁橋移設
1989年(1989年)作為浦舟水道橋重新移設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2(2000)年11月”
- 設計:神奈川縣工程師野口嘉茂(舊西之橋)施工:不明
- 當初作為西之橋架設,震災後被轉用到翁橋,並且轉移到了現在的所在地。針耦合普拉特托拉斯是明治中期使用的橋梁形式,浦舟水道橋是現在最古老的道路橋。
- 升龍橋
- 榮區長倉町1388地先至1404地先
- 石造拱橋
- 從明治中期到1915年以前(推定)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3(2001)年8月”
- 設計:不明施工:不明
- 這是橫濱最古老的石橋,保留著建設當時的風貌。據推測,這個地方是遷移了的白山神社的參道,是明治中期到1915年之間建造的。在被稱為庭園橋大部分的關東以北明治以前的石橋中,是珍貴的實用橋的例子。
- 響橋
- 鶴見區東寺尾北台5地前至北寺尾1-1地前
- 鋼筋混凝土拱橋
- 昭和16年(1941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3(2001)年8月”
- 設計:今井兼次、內務省橫濱土木辦事處新京浜國道事務所
施工:不明 - 因“眼鏡橋”的通稱而為人熟知的響橋,是伴隨著第2京浜國道建設而架設的。這座橋附近被設想為預定於昭和15年(1940年)舉辦的“夢幻東京奧運會”的馬拉松折回點,混凝土建築的輕快設計是之後親自動手皇居內的桃華樂堂等的建築師今井兼次的手。
- 山手隧道
- 從中區麥田町1-17地處到石川町1-39地處
- 拱形截面的道路(山嶽)隧道
- 昭和3年(1928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3(2001)年8月”
- 設計:復興局施工:間組
- 這是作為震災復興的一環而建造的,作為戰前的道路用隧道擁有最大的寬度。與鐵路用的相鄰第二山手隧道一起,支撐著連結關內地區和本牧的交通。外觀表面和相鄰的櫻道橋一起用石塊完成,可以說是昭和初期的代表設計。
- 打越橋
- 從南區唐澤1號開始到中區打越26號為止
- 鋼蘭格橋
- 昭和3年(1928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5(2003)年11月”
- 設計:橫濱市土木局施工:橫濱船渠公司
- 這座橋是關東大地震後,為了跨越因路面電車的鐵路鋪設而建造的貫通,建造的美麗拱形鋼橋。兩側被石積擁壁和草木覆蓋的V字形空間上架起了鮮豔的朱紅色拱門的景觀,具備橫濱代表性橋的品格,也成為了地域的地標。
- 櫻道橋
- 從中區麥田町一丁目13番地開始到一丁目17番地為止
- 鋼筋混凝土拱橋
- 昭和3年(1928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6(2004)年11月”
- 設計:復興局施工:間組
- 這座橋和山手隧道一起作為市內最大級別的震災復興事業而建造。可以說是復興的象徵的這個事業,橋和隧道的設計被設計協調,形成了從本牧地區到關內地區的大門的空間。
- 霞橋
- 從西區霞丘56-18號開始到南區三春台89-2號為止
- 鋼筋混凝土拱橋
- 昭和3年(1928年)[磚牆和門柱是大正2年(1913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6(2004)年11月”
- 設計:復興局施工:不明
- 現在的霞橋是作為震災復興事業建造的第二代。呈現出代表市內鋼筋混凝土、拱形陸橋的厚重氛圍,為了兼顧天橋的功能,在兩側配置樓梯是其特徵。與同時期建造的公共廁所和初代創建時的磚牆、門柱相結合,保留了大正至昭和時代的思域、設計。
- 谷戶橋
- 從中區山下町69地開始到元町1-13地為止
- 鋼拱橋
- 昭和2年(1927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7(2005)年12月”
- 設計:橫濱市施工:不明
- 以前的谷戶橋位於水町通筋,震災後重新架設在了現在的本町通筋上。擁有阿魯·裝飾風格的柱子,是位於山下町和元町的聯結點的少數震災復興期的鋼拱橋之一,是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
- 西之橋
- 從中區山下町277地處到石川町2-1地處
- 鋼拱橋
- 大正15年(1926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17(2005)年12月”
- 設計:復興局施工:不明
- 位於山下町地區、元町、石川町地區的聯結點,是兩個地區的大門空間橋。因為有很多步行者交通,柱子的位置被認為是移動的,但是因為是象徵性高的設計,所以作為地域的象徵成為了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
- 霞橋
- 從中區新山下一丁目17-1號開始到15-1號為止
- 下路式普拉特托拉斯橋
- [築造]明治29年(1896年)
[再移設]平成25年(2013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25(2013)年11月”
- [當初製作]Handyside公司
[再移設(設計)]橫濱市(株)東方諮詢公司
[再移設(施工/上工)]北日本機械(株)、日本鑄造(株)
[再移設(施工/下工/安裝道路)]土志田建設(株)・中缽建設(株) - 明治29年(1896年)作為隅田川橋梁被架橋之後,昭和4年(1929年),轉移到新鶴見操控車場。並且被解體、移建,2013年3月21日作為現霞橋重生。這是從英國式到美國式過渡期的橋梁,作為最後的英國式桁架非常珍貴。考慮到建設當時具有特徵的姿態,當初極力再利用了部件。另一方面,色彩計畫和安裝道路計畫也進行得很周密,作為地區的象徵,景觀價值非常高。
- 吉野橋
- 從南區吉野町1丁目26番地2地先到宮元町1丁目7番地先
- 鋼筋混凝土造拉面式橋台、上路式單純鋼板位數橋(復興型)
- 大正15年(1926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平成31(2019)年3月”
- 設計:復興局施工:清水組(現清水建設)
- 吉野橋設置了鋼筋混凝土造的拉面式橋台,在橋台之間架起鋼位,具有被稱為“復興型橋梁”的構造特徵,作為承擔橫濱市橋梁史一部分的特徵性橋,其存在價值得到了認可。在橫濱市,由於河川的填埋等原因,現在除了吉野橋之外,只有新田間橋作為“復興型橋梁”保留著。
- 長者橋
- 從中區日之出町1丁目24番地7地先到長者町9丁目176番地前
- 鋼筋混凝土充腹拱橋混凝土牆式橋台
- 昭和3年(1928年)
- 市認定歷史建築“令和4(2022)年3月”
- 設計:復興局施工:池田組
- 長者橋與架設在大岡川上的其他橋相比,地基良好,從構造上和景觀上,作為位於地域中心的象徵,優雅的曲線與景觀相協調的拱橋被選中。作為震災復興橋梁現存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是長者橋、霞橋、櫻道橋三座橋,唯一架設在河流上的長者橋是承擔橫濱橋梁史一部分的珍貴橋梁。
關於本頁的諮詢
頁面ID:700-5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