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開始是正文
第5回:鶴見的傳統藝能(之三)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11月7日
鶴見區生麥傳來的“蛇和蚊子都祭”,以前每年6月6日原·本宮地區都會一起舉行,明治中期開始在本宮的道念稻荷社和原的神明社兩個地方舉行。據報導,在山梨縣身延山奧之院的更裡面,傳說大蛇化身為蛇的七面山修行的道念和尚,順道去生麥時建立了道念稻荷社。
距今400多年前,生麥是半農半漁的村莊。那時,村裡有一個模範青年。青年在村民的照顧下迎來了美女的妻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妻子卻因為突然的病而趴在了地板上,沒有厚厚的護理功效,就去了那個世界。妻子屏住呼吸的時候,男子對妻子約定:“我再也不收妻子,永遠不會忘記你的事。”
然而,妻子還不到四十九天,男子在村民的照顧下迎接了他。再婚後第3天,新妻和丈夫一起回家了。途中,口渴的妻子為了喝路邊池塘裡的水,在丈夫的支持下向水面伸出了臉。本應美麗的妻子的臉映在水面上,變成了可怕的大蛇的臉。令人吃驚的男子不由得放下了支撐妻子的手,妻子啪嗒啪嗒地沉入了池塘裡。
不可思議的是,一天陰沉沉的,大風吹來,下起了大雨。閃電發光,雷聲響起,大暴風雨,從池塘裡出現了大蛇,想喝一杯男子。
這時,男子驚訝地說:“啊。”忘記了最初妻子屏息時發誓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對第二次妻子的懲罰,心裡對去世的妻子的靈魂道歉說“請原諒我”,一邊念佛一邊逃回了我家。然後,每天持續祈禱已故妻子的冥福,第6天不知從哪裡出現了大蛇,彷彿在家周圍徘徊,黃昏時消失了。男子只是一個勁地在家裡向神佛祈禱。
聽了這個故事的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家屋檐下有菖蒲、糯草、蚊帳的話就不會有大蛇了。”。立刻各家在屋頂上綑好菖蒲、糯草和蚊帳,第6天出現的大蛇看到這綑,很遺憾地離開了。
發生了這件事之後,在生麥村,以蚊帳為材料製作了大蛇,讓孩子在自己家周圍扛著,作為佛的供養製作了柏餅,招待了孩子們。因為最初舉行的是6月6日,為了長時間傳達大蛇的德行,為了祈求瘟疫消退、豐年大豐收,把6月6日定為吉例的活動,一邊喊著“蛇和蚊子都出來了,比太陽還要下雨......”,一邊在村子裡巡遊,乾旱、下雨、惡魔驅除,祈求豐年大豐收。
另外,在稻荷的通知中,也流傳著“為了祈禱疫病退散、海上安全以及孩子的成長,用蚊帳做成了大蛇,在氏子中旋轉了”的故事。
據說自古以來,扛大蛇的話身體就會變得結實。蛇和蚊子的節日結束後,孩子們就去鶴見川河口放大蛇(現在沒有考慮到環境而流)。據說過了這個節日,孩子們就被允許進入大海。
本宮保存會是道念稻荷神社,生麥保存會在原神明社境內形成長15間(約27米),腰身3尺多(約1米)的蛇體。眼睛是貝殼,舌頭是菖蒲,角是樹枝,尾巴是2尺左右(約60釐米)的木劍,很多孩子扛著這個蛇體,把蛇頭插入町內各家的門口,趕走家裡的瘟疫。“蛇和蚊子都出來了~從太陽開始下雨~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祭典的最後在生麥國小的校園裡讓大蛇們戰鬥,使節日氣氛高漲起來。
現在兩個地區都在6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進行。橫濱市無形民俗文化遺產指定。
伴奏也被稱為“祭伴奏子”,可以說是祭禮的象徵。鶴見區內有江戶時代和明治時期開始的7個伴奏。這些伴奏的源頭是神田伴奏子、葛西伴奏子等江戶伴奏子。江戶伴奏子有山手流儀和下町流儀,鶴見區的伴奏子繼承了其中一種流儀,也有繼承其中一種流儀的。祭伴奏由笛子1、大太鼓1、小鼓2、鉦1 5人構成,所以也被稱為5人伴奏。
演奏曲目根據伴奏連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在生麥伴奏中,“打進、早、聖天、鐮倉、國鞏固、四丁目、(玉盒)、四丁目、早、炸”。
鎮守的祭禮是夜宮的伴奏,祭禮當天全天都熱鬧地獻上了伴奏。作為鶴見區伴奏連的特徵,可以舉出在家家戶戶戶中舉行的獅子舞“驅魔”。據說這是從明治後半期開始作為驅逐惡靈的正月活動而舉行的。
區內的7個伴奏連也有很多因為後繼者難而中斷的,現在繼承的只有生麥伴奏子、潮田伴奏子、市場伴奏子。生麥伴奏被認定為橫濱市無形民俗文化遺產。
配合著伴奏,舞獅、醜女、跳葫蘆舞。
根據各地的祭禮、正月的角付、婚禮、各種團體的周年活動等委託出演。
所謂木遣,是指砍伐的木材和沉重的石材等,領唱發出聲音運送的工作。然後,為了那個時候互相配合,像吆喝聲一樣加上即興的詩唱的工作歌就是木遣歌。據說在拉祭禮的花車和慶祝儀式上也會唱的木遣歌有著近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由消防人員和消防人員傳唱。據說東京木場的木遣是德川家康在江戶城建造時帶來的木材商傳達的,鶴見的木遣歌也繼承了江戶木遣的傳統,從江戶時代開始持續著。木遣歌現在由鶴見鳶職工會繼承,在鶴見傳承下來的木遣歌有108首,但實際唱的只有10首左右,沒有樂譜,歌詞和語調都是口傳,所以每個月3日一定要練習。
在出發儀式、上棟式、幼兒隊列、港口節、總持寺的節分祭、地區的祭禮、學校的紀念典禮、婚禮等方面,應委託出演。此外,還向江之島、香取神社、大山等地進行木遣奉納。
文責:鶴見歷史會會長四元宏
關於本頁的諮詢
頁面ID:796-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