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從這裡開始是正文

第7回:西博爾德和熊茶屋(之一)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11月7日

關口日記中看到的熊茶屋的始末

熊茶屋插畫

在東海道生麥村的街道沿線,立場茶館鱗次櫛比,每一家茶館都在花了很多心思,在吸引客人的情況下拼命努力。文化·文政時期,在鶴見和生麥的交界處、生麥北町,有一家熊茶屋五右衛門的茶館,飼養月輪熊,連結到店門口,作為展示物。在這個茶館裡,從1810年左右開始飼養的母熊是藝人,所以很受歡迎,很繁榮。之後,從文政7年左右開始,在生麥的忠左衛門開始養白熊(白子),開始用於店裡的客人。
正好那個時候,1826年(1826年),跟隨長崎的荷蘭商館長來到江戶的西博爾德(1796年-1866年,德國人、醫生)在往返的道路上,看到了這兩只生麥的熊,在其著作《江戶參府氣象》中關於熊茶屋的熊,如下記述。
“1826年(1826年)4月9日,我看到了一只熟悉的熊。頭又小又尖,沿著頭頂有一個深溝,鼻子很短,前端變細,兩側帶有茶色的味道。這只動物長4英尺,無姿胖,18歲時被捕已經17年了。我已經習慣了,做了各種各樣的藝術。”
之後,西博爾德回到荷蘭,在1833年發行的《日本動物志》中,介紹了在日本見聞的動物,並詳細報告了在生麥村看到的熊。據說這是向海外介紹日本的“熊”的第一個。以下是一些長文,摘錄其中的一部分來記錄。

《日本動物志》西博爾德著
“西藏熊(學名:拉魯斯、奇佩特努斯)
這種熊幾乎棲息在印度的山地,在中國也有,在日本也有很多。在日本,熊或者啄木鳥熊-有三日月狀斑點的熊(月輪熊)的意思。這只熊廣泛棲息在這個列島各個島的山地一帶。它的習性與歐洲種熊的習性幾乎相同。也就是說,爬上樹,冬季躲在自己挖的洞裡。作為食物,果實、樹根等植物性的東西是最普通的。捕獲這個的時候,會給紅薯、煮好的米及其他穀類或澱粉質的果實等。經常能看到被關進籠子裡,或者被鎖鏈上的年輕熊,但是這些熊在3~4歲之間很老實,很容易對待。但是,過了這個時期,變得多麼猛,不得不放手。日本的演出師對這些熊很講究,在人們聚集的地方供人們觀賞。
西博爾德先生訪問了這個國家的首都,在離江戶數裡、川崎很近的生麥村,看到了18年前被捕到的這種類型的熊。其體長1米30釐米左右,有了一些藝術。西博爾德還在江戶看到了(生麥的錯誤)全身雪白的熊。那是在日本北部被捕的白子。這只熊被賦予了蠶豆的莢等食物。日本人非常珍重這只熊的肉,而皮則出口。脂肪被各種各樣的利用,賣得很高。肝被用於藥用。
博物館裡沒有印度產的烏爾休斯、西藏熊的個體,所以不能斷定日本的這只熊和印度的熊是完全同類的。然而,就在日本這只熊漂亮的兩片皮和它的頭蓋上來看,印度的西藏熊(西藏熊)之間完全沒有區別。根據這個對比,我們眼中看到了兩者是同一種類,完全沒有疑問。”(大久保昭男翻譯)

關於本頁的諮詢

鶴見區總務部區政推進課

電話:045-510-1680

電話:045-510-1680

傳真:045-510-1891

電子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

回到上一頁

頁面ID:371-66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