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開始是正文
第9回:100多年前的鶴見川旁路計畫(之二)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11月7日
計畫繞過鶴見川去神奈川
1.天保的計畫
這是幕府為了改善1830年代持續洪水的鶴見川而計畫的,詳細情況不明。
“根據白幡村農民發出的反對請願書和綱島池谷家留下的地圖和資料來推測”(《港北百話》p221),分水路是從小機東部的大曲附近經過筱原小谷口、白幡村的中間,穿過西子安村方向的路線。只剩下《天保度新川挖割目量測手扣帖》的封面。
2.1870年的計畫
明治時期後,南綱島和太尾的村民向神奈川縣提交了《鶴見川通新川目見建白書》。
在池谷家留下的計畫圖中,計畫製作新川,從新川分岔點到太尾橋廢川,轉用到農田。新川路線是“從現在的龜甲橋的稍微下游經過筱原坊谷、筱原池、六角橋溜池,到達神奈川宿的瀧之橋”(《港北百話》p222),延長30多個町(約3.3公里)寬度10間(約18米)。從太尾橋下游為“鶴見川”,包括鶴見川主流上游部分在內的新川的名稱被分離為“神奈川”兩條河流。
根據計畫,新川建設用地需要6町步(18000坪)的土地,但是新的作為田地的土地從新川分岔點到太尾橋之間會產生21町6反步(64800坪)的損失結算。
除此之外,不僅可以減輕農民在洪水中的煩惱,還可以減少公費的河川改修、自建築(農民自己進行的工程),除此之外,以前從鳥山川取水的右岸的大豆戶等數個村莊,也可以從新羽用水分水。而且,1730年的瀨達以後,堤外地(面向堤壩水流的一側的土地)禁止種植竹木,但是維新以來鼓勵種植桑樹,沒有種植場,很苦惱,但是新川產生了餘地。另外,運輸下肥也很方便,海岸填埋用的土在新川產生等,是一石二鳥的內容。但是,縣政府的處理還不清楚,就消失了。
3.1887年的計畫
接受了中下游村莊的願望,之後成為新田村村長的笈川新兵衛致力於實現分水路計畫。計畫是“從小機東部的大曲附近經過鳥山的飛地,經過筱原、六角橋去神奈川飯田橫町的小川(現在的瀑布之川)的路線(《港北百話》p224)繞過鶴見川。
分水路的規模為8間(約14.5米),深度5尺(約1.5米),總延長1裡10町(約5公里),在減少洪水災害的同時,作為產量低的田的分水路周邊的水田也可以變成上田。另外,為了擴大現有鶴見川的流道,鞏固堤防需要大幅度的土地提供。相反,建造分水路的一方從得失計算來看也是上策。估算工程、用地費約22245日圓,1887年向神奈川縣知事提出了建議。一直在進行量測和設計的這個計畫,由於1903年笈川新兵衛的死,沒有繼承的人就消失了。
飯糰
新橫濱的多功能遊水地和“小機千若雨水幹線”,終於在國家、縣、市等行政方面接受了歷經數百年的先人的辛苦,實現了讓人覺得過剩的設施。
除了學習先人的遺跡,改變想法之外,還告訴我們不能從煩惱中逃脫出來的事情。
參考文獻
《鶴見川志》竹內治利編(神奈川文庫・1970年)
《港北百話》港北區老人俱樂部聯合會(1976年)
《鶴見川歷史散步》瀨田秀人編(橫濱230CLUB新聞社・1998年)
《明日的利根川》山崎不二夫編(農山漁村協會・1986年)
文責・佐藤真事
(鶴見歷史會運營委員)
關於本頁的諮詢
頁面ID:164-33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