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濱市首頁
- 鶴見區首頁
- 區的介紹
- 鶴見區的概要
- 小冊子“鶴美這個城市這個人”
- 鶴見的國際交流
從這裡開始是正文
鶴見的國際交流
最後更新日期2018年11月1日
※刊登的內容從1999年3月發行的冊子《鶴美這個城市》中摘錄了一部分進行介紹。這本冊子由區民的《鶴美這個城市》編輯委員會編輯,由《好城市鶴見運動推進委員會》發行。
因此,內容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敬請諒解。
橫濱第二外國人最多的區
<“拉丁美洲慶典”活動>
南韓・朝鲜人2021人,巴西人1339人,中國人868人,秘魯人473人,菲律賓人469人,其他860人(截止1999年1月31日)。鶴見區民約25萬人中,外國人登錄人數6030人,居民2.4%(42人中就有1人)是外國人,鶴見區是橫濱市18區中僅次於中區的第二大外國人的區。
自古以來移居的渡來人
彌生時代中期、後期,在鶴見川、早淵川流域,發現了一邊繼承朝鲜農村文化系譜一邊展開的環濠村落、方形周溝墓(大冢、歲勝土遺跡、國家指定)。另外,大磯町有一座名為“高麗山”的山。據說來自朝鲜高句麗的渡來人以這座山為標誌登陸並固定下來。秦野市也是因為渡來人的雄族·秦氏一族居住的緣故。4世紀以後到8世紀的奈良時代為止,從大陸,特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等地的人們的移居和多彩的文化傳播不斷重複。
國際交流拉開帷幕
1859年(1859年)橫濱港開港,外國人居留在橫濱。但是,長期鎖國的日本和外國文化和習慣的不同,語言障礙太大,1862年(1862年)在風光明媚的松原延續的生麥村,發生了想要橫穿大名行列的英國商人被殺傷的不幸事件。寒村發生的這個“生麥事件”,成為引起薩英戰爭的開端,加快了開國。然後,成為了對後來明治維新產生影響的契機。
人文主義的起源
<建立在東漸寺境內的大川常吉署長的表彰碑>
1910年(1910)日韓合併後,很多南韓、朝鲜人移居到日本。進入大正後,鶴見臨海部開始填埋,從京浜工業地帶形成期的1920年(1920)左右開始,潮田地區居住了很多朝鲜半島和沖繩出身的勞動者。
但是,當時對外國人的歧視根深蒂固,在關東大地震央,發生了朝鲜人暴動的謠言,殺害朝鲜人的事件。此時,在鶴見,當時鶴見員警的大川常吉署長挺身救助了很多朝鲜人,也沒有出現一個死者。大川署長的行動,確實是人文主義的原點。
後年,朝鲜人有志在大川家菩提寺的東漸寺(潮田町3丁目)建立了表彰他德行的表彰碑。參觀者至今仍在不斷。
關於本頁的諮詢
頁面ID:644-56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