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濱市首頁
- 鶴見區首頁
- 區的介紹
- 鶴見區的概要
- 小冊子“鶴美這個城市這個人”
- 鶴見的自然環境與景觀
從這裡開始是正文
鶴見的自然環境與景觀
最後更新日期2019年1月24日
※刊登的內容從1999年3月發行的冊子《鶴美這個城市》中摘錄了一部分進行介紹。這本冊子由區民的《鶴美這個城市》編輯委員會編輯,由《好城市鶴見運動推進委員會》發行。
因此,內容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敬請諒解。
<照片是獅子谷市民的森林和潺潺細流的小徑>
鶴見區位於橫濱市的東北部,北和東與川崎市,西與神奈川區,西北與港北區相鄰。
在區內,橫濱市內唯一的一級河流鶴見川,從北向南蜿蜒,注入東京灣。地形分為西北部的丘陵地、鶴見川流域的低地、臨海部的填埋地三個地區。
像這樣,鶴見地形“有山有海,有河”,氣候一般溫暖,自然環境和景觀十分優越。
從鶴見站乘坐JR線,在前往橫濱方向的途中,向右側眺望,眼前是一片台地。這個台地高40~50米,一直延伸到西北部獅子谷市民的森林。
登上區內的高台,環視四周,發現台地起伏很大,小谷戶朝著幾個山脊進去。
到昭和中期為止,谷戶是水田,丘陵地是森林和田地的農村地帶,現在除了一部分以外作為宅地被開發,成為坡多的住宅地。
北部的獅子谷市民的森林、縣立三池公園、西部的東寺尾接觸樹林、南部的總持寺等,至今仍被綠色覆蓋,是區民休息的場所。
大約6000年前,除台地外的這一帶被大海覆蓋(古多摩灣)。因此,海底堆積了沙子和泥土,之後由於退海而陸地化,變成了平坦的土地。多摩川和鶴見川在這一帶流動,在川崎市的鹿島田附近下游建造了三角洲平原。
在這個低地南北通過了被稱為鶴見溝口線的寬闊幹線道路,夾著道路事務所、商店、住宅林立,呈現出與丘陵地帶不同的景觀。
與鐵路彎曲的鶴見川之間的一帶,國道15號經過,國道周邊,以區政府、警察署為首,許多高層建築林立,是區內最大的商業街。
<照片為鶴見站東口的通勤風景>
從1882年(1882年)製作的地圖上可以看出,現在的臨海工業地帶大部分都是海。到了大正時代,為了建設工業地帶,開始了大規模的填埋工程。
這個填埋事業在大正、昭和、平成年間進行,填埋地的面積約占鶴見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現在的安善町1、2丁目,末廣町1、2丁目,大黑町,大黑河豚,填埋地大部分是工廠、河豚,流通關係的倉庫群。
但是,近年來建成了“觸ーゆ”、“海づり公園”等市民利用設施,綠化也得到了推進,成為了鶴見的新面孔。
<照片是遭受大洪水的鶴見(京急鶴見川鐵橋附近)>
鶴見川是以多摩丘陵山中為源頭的全長42.5公里的河流。河流蜿蜒而過,而且傾斜緩慢,每次下大雨,下游都會反覆洪水,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荒川”。
流域的人們從江戶時代開始就受到生活和生命的威脅。每次洪水,房子和田地都會被水淹沒,橋和堤壩也被沖走了。為了保護生命和生活,村民們齊心協力建設堤防,這是與對岸和上游村莊對立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1958年9月也遭受了大洪水。據神奈川新聞報導,“狩野川颱風使鶴見川泛濫,一轉眼就被田地水淹沒,沿岸民房連屋頂都死了。駒岡、末吉、佃野、市場下町、菅澤、榮町街最嚴重,水浸到地板上2700戶,其中甚至連家裡的檐都死了的數百戶”。
像這樣,鶴見川在水災和治水工程,流域反覆進行村民的抗爭。
一方面被稱為荒川,另一方面,河流帶來了豐富的恩惠。由於河流緩慢,到大正時代末期為止船運很繁盛,據說河道非常熱鬧。
末吉矢向附近有紅磚的製造工廠,當時作為建築材料有相當大的需求,所以用船運了沉重的磚塊。另外,農村地區還用肥料船運送糞便,搬運木材,下游建設了木材工廠,呈現出非常活躍的景象。
當時的鶴見川和現在不同,水也很乾淨,直到昭和初期,都是適合孩子們的玩水場。
根據報紙的發表,鶴見川是汙染明顯的河流的倒數排名之一。隨著流域的城市化,工廠和生活排水被認為是其原因。
很早以前就發生了把鶴見川變成一條親切的河流。其中之一就是1988年8月開始的“鶴見川木筏節”。現在當天晚上鶴見區民煙火大會也舉行了,數萬人熱鬧非凡。
另外,“讓鶴見川快樂的會”、“再次發現鶴見川的會”等,親近河川,致力於保護環境的人們,沿著堤防種植櫻花樹等,加深對鶴見川的關心的人也在增加。
鶴見川四季都是我們區民的安樂場所。希望能把這條河弄乾淨,作為區民休息的空間來利用。
關於本頁的諮詢
頁面ID:429-199-090